20位外国专家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附获奖人介绍)
▲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现场。杨志成/摄
8月22日下午,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代表中国政府会见20名获奖的外国专家,并向他们颁奖。
刘延东说,各位获奖者致力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制度、道路的理解作出了贡献。中国秉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希望外国专家撰写、翻译和出版更多展示中华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的优秀作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国发展活力,增进理解和友谊,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作出更大贡献。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庹震、国务院副秘书长彭树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周慧琳、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出席颁奖仪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主持仪式。
本届特殊贡献奖共评出20名获奖者,包括16名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和4名青年成就奖获得者。16位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是: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澳大利亚出版家魏华德、奥地利作家卡明斯基、保加利亚出版家柳本·科扎雷夫、捷克翻译家王和达、法国翻译家黑米·马修、德国翻译家文树德、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巴尔迪、印度作家邵葆丽(女)、日本出版家三好敏、新西兰出版家费·罗德·哈罗德、罗马尼亚作家萨安娜(女)、西班牙翻译家雷林科(女)、英国出版家理查德·察金、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美国作家史景迁。4名青年成就奖获得者包括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韩裴、黎巴嫩青年出版家穆罕默德·哈提卜、波兰青年出版家约安娜·马尔沙维克·卡瓦(女)、乌克兰青年作家维克多·基克坚科。
聂辰席在致辞中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加深,一大批海外作家、翻译家、出版家致力于通过图书向世界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他们以书为媒讲述中国故事,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出版交流合作,2016年达成版权贸易2.8万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当代中国主题图书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一批中国作家和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让我们携起手来,用书籍架设文明互鉴的桥梁,用阅读开辟人文交流的坦途,为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设立于2005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要授予在海外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物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及外裔中国籍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品牌活动和有效手段。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主宾国代表团,以及来自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代表,国际出版机构负责人,相关国家驻华使馆代表,全国各地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国出版单位的代表共同参加了活动。
(本文综合新华社和本报记者章红雨报道 )
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人介绍
伊里亚兹·斯巴修(Iljaz Spahiu),阿尔巴尼亚翻译家,现任阿中文化协会会长。积极组织中阿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中国历史十五讲》等中国图书在阿获得高度评价。2016年,他协助中国驻阿使馆翻译《一带一路》阿文画册,实现“一带一路”图书首次在阿落地。
魏华德(Harold Weldon),澳大利亚出版家。带领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全面与中国出版机构开展合作。2011年,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画册《中国-新长征》,以10多种文版在全球20多个国家销售。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黄河》《鸟瞰中国》《中国经济领军人物高端访谈》。
卡明斯基(Gerd Kaminski),奥地利作家。致力于推动中奥友好交流,1971年创建奥中友协及奥地利中国和东南亚研究所。他对中国的研究广泛而全面,撰写编辑出版介绍中国的著作72种。代表作品有:《嫁给中国》《奥中友谊史》《中国农民画》等。其中,长篇传记《嫁给中国》被拍成电影,拉近了中奥两国人民距离。(奥地利驻华大使石迪福Friedrich Stift代领奖)
柳本·科扎雷夫(Lyuben Iliev Kozarev),保加利亚出版家。创办的索菲亚东西方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介绍当代中国的保加利亚文作品。出版的作品有:《中国道路:改革与稳定》《中国:过去与现在》《中国梦》等。
王和达(Oldřich Král),捷克翻译家。毕生从事汉学研究和翻译。他的译著出版数量大、质量高,译著包括《家》《儒林外史》《老子》《孙子兵法》等。曾凭借译作《庄子》获得捷克最佳图书奖。
黑米·马修(Rémi Mathieu),法国翻译家。是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化翻译与研究的权威之一。他多次应邀来中国研究机构和高校授业讲学。他主编的《中国诗词选集》是迄今西方涵盖内容最广的中国诗词选集,在世界汉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德国翻译家。致力于中医医学史、思想史、中西医学史比较研究,积极推动中医典籍的译介和推广,被誉为当今西方世界传播中医第一人。主要著作有《中国药学史》《中国医学思想史》等。
拉斯洛·巴尔迪(László Bárdi),匈牙利作家。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及哲学思想研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著作在匈牙利乃至欧洲广泛传播。著作有:《东方信仰》《东方世界宗教历史及理想》《古丝绸之路》《埋在沙中的古代商路》《东方联系-东方根源》《我们是东方的民族》。
邵葆丽(Sabaree Mitra),印度作家。长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化,并通过教学、研究以及翻译等方式向印度民众介绍中国及中华文化。主要著作有:《印度和中国:跨文化视角》《东方地平线诗选:三位当代中国诗人简介》等。
三好敏(Satoshi Miyoshi),日本出版家,日本亚东书店店长。一生致力于日中友好和中国图书在日本的普及推广。他创立的亚东书店长年坚持经销中国主题图书、杂志,累计推广销售中国杂志1800万册、中国主题图书5万余册。对日本民众了解、认识中国起到积极作用。
费·罗德·哈罗德(Rod Fee),新西兰出版家,阿诺伊尔出版集团创始人。高度重视并积极帮助中国拓展国际出版市场,与中国少儿出版企业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引进出版了曹文轩的多部作品,推动中国原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新西兰传播。
萨安娜(Anna Budura),罗马尼亚作家。热心中罗关系发展和文化交流,多年来在罗马尼亚《历史杂志》、《文化巡礼》发表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文章,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动中罗友好关系作出贡献。撰写发表作品有:《4200年的中国史——记司马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视同仁—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木固然Zlotea Mugurel-Dan,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讲师,萨安娜学生代领奖)
雷林科(Alicia Relinque),西班牙翻译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翻译工作。她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均由中文直译西班牙语,对西语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译著:《文心雕龙》《中国三部戏剧集》《牡丹亭》等。
理查德·察金(Richard Charkin),英国出版家。在担任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期间,支持中国作为出版大国在国际出版界应有的重要地位,全力促成中国出版协会加入国际出版商协会。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他参与举办了首届伦敦中国图书节,推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100多种优秀英文版中国图书。
保罗·怀特(Paul White),英国翻译家,中国外文局外国专家。在中国已工作31年,出色地完成一批中国主题图书英文版翻译改稿润色工作,累计2400余万字。翻译审校的作品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等。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美国作家。他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写作中国,他研究写作中国的图书在国际市场广受好评。主要作品有:《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等。(史景迁夫人金安平代领奖)
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获奖人介绍
韩裴(Petko Hinov),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从事中国古典和现当代名著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三十六计》《红楼梦》《生死疲劳》等,开创了中国长篇名著直接翻译成保加利亚文的先河。
穆罕默德·哈提卜(Mohamad El Khatib),黎巴嫩青年出版家。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董事长,他所在的出版公司与近20家中国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翻译出版了上百种中国图书,为中国图书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
约安娜·马尔沙维克·卡瓦(Joanna Marszałek-Kawa),波兰青年出版家。带领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与多家中国出版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帮助中国出版机构在波兰开设出版分支机构,为中国出版开辟东欧及国际市场业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维克多·基克坚科(Viktor Kiktenko),乌克兰青年作家。现任乌克兰汉学家协会主席,致力于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推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历史及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乌克兰汉学研究史概述》等。
把讲述中国故事的荣耀分享给海外读者
——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群像素描
“我想感谢中国授予我这个奖项。我希望我的捷克读者们也能感受到我此时的心情。因为这不仅是我的荣誉,也是捷克读者的荣誉,不仅是对我翻译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捷克读者的致敬。”8月22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以下简称特贡奖)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86岁的捷克翻译家王和达代表所有获奖者发言时,用真挚的话语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尽管他的中文不太标准,在场的媒体人、出版人仍然被打动,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届特贡奖共评出16名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和4名青年成就奖获得者,其中包括6位作家、7位翻译家和7位出版家。20位获奖者中的16位亮相发布会现场。在与媒体记者的互动中,这些中国的老朋友叙说了自己与中国文化的情缘,并表达了继续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写作打开了解中华文明窗口
用外文写作中国主题图书的作家,是向国外读者讲述中国故事最直接的窗口,他们为促进中外友谊、推动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奥地利作家、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卡明斯基对中国的研究广泛、全面,他多年来笔耕不辍,撰写、编辑出版介绍中国的著作达72种,其中代表作品为长篇传记《嫁给中国》,该书还被拍成电影,拉近了中奥两国人民的距离。
与1971年创建奥中友协及奥地利中国和东南亚研究所的卡明斯基相似,罗马尼亚作家萨安娜也热心中罗关系发展和文化交流,多年来在罗马尼亚《历史杂志》《文化巡礼》上发表了多篇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文章。她的《4200年的中国史——记司马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等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动中罗友好关系作出贡献。
“对于匈牙利读者来说,东方世界不仅仅是地图上简单的一个区域,它更是世界历史和文明的发源地。匈牙利读者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实际上和他们很有贴近性。”在回答《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提问时,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巴尔迪表示,当看到中国主题图书时,匈牙利读者找到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和文明的窗口和桥梁。
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及哲学思想研究的拉斯洛·巴尔迪的著作包括《东方信仰》《东方世界宗教历史及理想》《古丝绸之路》等。这些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著作在匈牙利乃至欧洲广泛传播。“对于你的问题,我可以无休止地回答下去。”拉斯洛·巴尔迪在回答记者关于“近期正在做的中国研究”这一提问时,风趣地说道。
美国作家史景迁因故未能到场,这让熟悉他的中国读者、媒体人有些遗憾。作为一位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史景迁擅长以独特视角创作中国主题图书,如《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等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
同样因故未能来华领奖的印度作家邵葆丽与中国文化的情缘,也曾被国内媒体广为报道。1988年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她,如今在尼赫鲁大学担任教授,她不仅长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还通过教学、研究以及翻译等方式,向印度民众介绍中国及中国文化。
翻译是不可替代的精读体验
每当有外国友人讲一口流利中文时,热情好客的中国人都会投以赞赏的目光。而当接触到从事中国图书翻译的翻译家时,目光中更会增加几分敬重。人们深深了解,翻译这份“再创作”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对语言的熟悉,更需要对于翻译作品所涉及的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翻译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文学翻译是无止境的阅读;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对话、信息交流和整合。翻译对我而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深层的精读体验。”王和达说,在几十年中国文学阅读和翻译工作中,他翻译了很多不同的中国小说。
在王和达的捷克读者眼中,《红楼梦》不仅是全世界小说史中很重要的章回体作品,而且是中国人生活的百科全书。王和达在发言时的总结,不仅获得翻译家们的认同,也被他们的翻译经验所印证。
用28年时间翻译《黄帝内经》的德国翻译家文树德曾研究中医长达40余年。在与中医结缘的岁月里,文树德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外国读者对于中医的偏见。在多年研究中,文树德和夫人收集的中国民间药方手抄本就有1100余册。在他的努力下,这些中国“草根”智慧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所保存。正是有这样的深厚积累,文树德不仅积极推动中医典籍的译介和推广,还先后撰写了《中国药学史》《中国医学思想史》等专著。
与文树德相似,法国翻译家黑米·马修也有自己颇有建树的领域。作为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化翻译与研究的权威之一,黑米·马修精于中国诗词研究,多次应邀来中国研究机构和高校讲学。他主编的《中国诗词选集》涵盖内容广,在西方读者中影响很大。
在翻译家的努力下,一个个首创性突破诞生了。阿尔巴尼亚阿中文化协会会长伊里亚兹·斯巴修,不仅积极组织中阿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在中阿互译项目发布成果时,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2016年,他协助中国驻阿使馆翻译的《一带一路》阿文画册,实现了“一带一路”图书首次在阿尔巴尼亚落地。
多年来,翻译家们与中国的情缘越来越深,有的专家将中国当作了“第二故乡”。在中国外文局担任外国专家的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已经在中国工作31年。近年来,保罗·怀特出色地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等主题图书英文版的翻译改稿润色工作。“能够吸引我留在中国的地方是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3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物资非常贫乏的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扮演了世界领头羊的角色。”保罗·怀特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时,身体有些颤抖,但语气格外坚定。
“西班牙现在有8个孔子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翻译出版一些中国主题图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翻译《文心雕龙》《牡丹亭》等古典文学作品的西班牙翻译家雷林科,同时担任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她笑着告诉记者,如今,中国与西班牙的诸多出版计划,通过支持出版社,能够鼓励翻译家对于中国作品的翻译出版。
出版人架起持久合作的桥梁
紧密地与作家、翻译家沟通交流,持续地发布出版成果,海外出版人在将中国作品推向全球时,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英国出版家理查德·察金在完成同期举行的2017国际出版论坛上的专题演讲后,才赶到发布会现场。如今担任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执行董事的他,有个另外的重要身份——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此前,他与中国出版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理查德·察金参与举办了首届伦敦中国图书节,推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100多种优秀英文版中国图书。
“中国出版协会加入国际出版商协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不仅是给国际出版商更多机会了解中国出版,也给中国出版行业一个窗口,更多地了解国际出版行业。现在,国际出版行业对于中国有一些误解。这种情况正在不断改善。”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中外出版业合作的提问时,理查德·察金如是说。“希望有更多图书能够翻译成英文,或是直接用英文写作的关于中国主题的图书越来越多。相信以英语为媒介,中国人书写的中国主题图书,会在市场引起巨大反响。”理查德·察金分析说,中国童书出版目前还没有太多国际上的声音和市场的发行量,但未来有很大发展机遇。
保加利亚出版家柳本·科扎雷夫与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本届特贡奖青年成就奖获得者韩裴是工作伙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主题编辑部”在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正式挂牌成立。“东西方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了40本讲述中国文化和科学的书籍。我们即将再出版5本关于中国的图书。保加利亚读者非常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经济、科学等方面,未来希望可以通过中国图书,让保加利亚人民更多地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柳本·科扎雷夫不仅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会后还专门向记者递来东西方出版社目录,这本小册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中文和保加利亚文两种文字介绍了2002年—2017年该社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保加利亚文版中国主题图书。
日本亚东书店店长三好敏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和中国图书在日本的普及推广,他创立的亚东书店,累计推广销售中国杂志1800万册、中国主题图书5万余册;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魏华德曾两次走上长征路,他正带领集团,在图书出版、纪录片制作等方面与中国机构开展合作;新西兰阿诺伊尔出版集团创始人费·罗德·哈罗德,与中国少儿出版单位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引进出版了作家曹文轩的多部作品,推动中国原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新西兰传播……这些出版家所做的工作,同样引起国内出版人的关注,在发布会结束后,大家纷纷上前与他们联络,期待未来有进一步合作。(李明远)
责任编辑 | 张明晓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
请勿擅自转载,有意转载的公众号请联系QQ:80670690